增城,素有丝苗米之乡美誉,是传承农耕文化、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阵地。暑期,我院陈颖、周美君、李靖三位老师带领护理、康复医疗、中西面点、数字媒体专业10名学生,组建“青禾成穗・智惠兴乡”突击队,赴增城苗米现代农业产业园开展实践,探索以“思政引领、实践筑基、专业赋能”为支撑的思政育人新路径。

(图为活翁礼成书记到实践基地慰问,师生与实践基地负责人合影)
深入调研后,师生们精准捕捉到丝苗米产业发展痛点:虽有优良品质与低GI新品种加持,却受限于产业链延伸不足、推广乏力;游客体验碎片化、文化传播生硬,周末亲子客群潜力未能充分释放。这些田间地头的“真问题”,既成为思政教育的活教材,也为师生们指明了“以专业解难题”的实践方向。
三支小组精准发力、协同破局。美食组聚焦丝苗米价值转化,反复钻研古法技艺,成功研发出米香蛋糕、钵仔糕等衍生品;研学组结合客流数据,设计了“识稻—碾米—做糕”沉浸式体验链条,将儿童互动驻留时间延长至32分钟,助力营收增长;摄影组从“各自为战”转为分工协作,用镜头定格农耕场景与产业动态。师生在解题中锤炼专业技能,更于割稻时体悟“粒粒皆辛苦”,在与专家交流中领悟“扎根精神”,实现价值观与实践能力双重提升。

(图为研学组学生在成果汇报会上发言,桌上食品为美食组原创研发)
此次实践的育人价值持续沉淀。思政与实践的深度融合,为专业训练提供真实场景,更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激发学生担当意识。实践积累的素材与案例库,让思政课中“乡村振兴”“粮食安全”等抽象理论变得可感可触,破解了思政课“纸上谈兵”难题。“基地提需求、高校出方案”的校地协同机制,搭建起稳定实践平台,而师生的田间感悟与成长故事,更成为思政课的生动教材,为后续育人实践提供有力参考。
供稿/周美君
初审/温馨
复审/邓伟鸿
终审/邓秀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