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8月27日上午,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广州校区博学楼C202、江门校区3-201-1同步召开了《党史国史》集体备课会,会议通过腾讯会议实现双校区联动,思政课教师围绕课程第一至第六章内容开展深度研讨。本次会议由教研室主任刘素燕老师主持,王玉玲教授作专题辅导。

会议伊始,刘素燕主任详细介绍了课程的学时分配、教学资料选用及期末考试安排等核心事项,为新学期教学工作明确了基础框架。随后,她聚焦课程第一至第三章内容进行示范讲授,以“问题链”形式精准梳理章节逻辑:从“历史和人民为何最终选择中国共产党”的根本命题,到“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如何推进”的实践探索,再到“革命新道路怎样逐步开辟”的历程解析,层层深入。其间,她结合“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”“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”等鲜活案例,生动展示了如何将宏大历史叙事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“小故事”,让“大道理”融入教学细节。
王玉玲教授承担第三至第六章的导学工作,她采用“时间轴+事件群+意义块”的立体化教学思路,系统梳理了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、社会主义改造等关键历史节点。以“中流砥柱”为核心主题,她深入解析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引领作用;围绕“三大战役”的经典战例,阐明人民军队“以弱胜强”的历史必然;结合“一化三改”的实践历程,阐释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历史逻辑。针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,王教授特别提醒青年教师注重区分“抗战时期两条路线的本质差异”,准确把握“抗美援朝战争对新中国国际地位的奠定作用”,为实际教学提供了具体指导。
本次集体备课会通过精准的内容梳理、创新的教学方法分享,进一步统一了教学思路、明确了重难点突破方向,让参会教师受益匪浅,为新学期《党史国史》课程的高质量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供稿/刘素燕
初审/刘素燕
复审/邓伟鸿
终审/邓秀芬